胡剑江:议事论事/落实《规划》三个坚持 推动港深协同发展
栏目:华纳文化 发布时间:2023-09-14
港区全国政协委员、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执委

国务院早前印发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》。《规划》明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三大发展定位: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、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、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上表示,大湾区四大平台使命不同,其中河套更突出科技创新特色,在研究谋划任务安排、政策举措方面也作了差别化设计,可以说是「量身定做」。编制《规则》过程中,始终要做到「三个坚持」。

创新思维全力落实到位

连日来,社会各界对《规划》的认识更加全面,有利于各方了解《规划》如何得到具体落实。其中重点是做到「三个坚持」,加强「创新」思维。

「三个坚持」是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,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,坚持放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。科技要创新,制度也要创新,才可创造更理想的孵化与孕育环境。《规划》中提到的30条措施,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着墨最多,涉及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数据流,以至知识产权、税负、就业和社会保障、科研管理、市场准入等。

其中《规划》明确到2025年,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,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;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,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。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,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、创新链条融通、人员交流顺通。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,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、顶尖企业研发中心,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。

「一国两制」下的香港,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河套区建设,透过对政策拆墙松绑、突破与创新,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并发挥好协同效应,加速发展创科产业,做好国际创科中心的定位。体现香港助力大湾区成为国际科创枢纽,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《规划》提出在深圳园区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、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等措施,正正体现出香港在税制、法规以至不同专业范围上具有优势,可协助深圳园区对接国际。因此,香港可藉此机会,积极利用相关专业优势,做好河套创科园区的建设。并争取香港园区以至新田科技城分享政策红利,并在配套上急起直追,与深圳携手合力于2035年共建世界级科研枢纽,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。

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,河套区在香港的整体发展中占有一个重要的角色。「一区两园」是让香港背靠祖国、联通国际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。合作区以「一河两岸」、「一区两园」的理念构建。《规划》提出一系列发展措施,为港深两地合作提供了新的助力。香港特区政府将积极推动合作区发挥「一区两园」优势,确保人流、物流、数据流畅通流动,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。

全速发展北都各个项目

当前,中央提出多项措施全力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,香港要加强与深圳以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对接,全速发展启动北部都会区的各个项目,在硬件及基建配套方面急起直追。

河套「一区两园」的格局成形,但在交通配套上,香港建设速度明显落后于深圳,深圳园区在基建、配套已准备就绪,待皇岗口岸完成重建后,基本上便可做到跨境基础建设互联互通。而香港园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目前尚未启用,第一批次首三座大楼明年底才陆续落成。港铁北环线第一期的古洞站要2027年才竣工,第二期更要到2034年。特区政府要加快对新田科技城的重要支援,全面提速建设。尤其是全速启动北环线支线,让深港河套在基建上更紧密联系,在工程上亦可研究将内地建设引入香港,加快建造时间表。

《规划》明确要求高质量、高标准、高水平推进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,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、优势互补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。香港要积极主动作为,早日实现《规划》目标